作者:于兆敏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北宋是一座高峰。中国第.一部酒经是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经》,中国第.一部《酒谱》也是北宋人窦苹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所著。当时京城里鳞次栉比的酒楼、花样翻新的酒旗、种类繁多的名酒以及各有特色的市井酒俗都被孟元老一一记述在他的《东京梦华录》里。
北宋四朝元老王拱辰,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国务活动、节日庆典,还是亲朋相聚、迎来送往,酒都是他烘托气氛、怡情助兴的好帮手。
王拱辰与酒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十几岁的少年时代。据欧阳修撰写的《王代恕墓志铭》载,那时拱辰的父亲先后“迁苏州之吴江,江宁之句容二县令”。安焘撰写的《王拱辰墓志》载,王拱辰的生母李氏被封为吴兴郡太夫人。恰巧这时窦苹的《酒谱》刚问世不久,里边记述有一则豪饮轶事:“沈文季……为吴兴太守,饮酒五斗,妻王氏亦饮酒一斗,竟日对饮,视事不废。” 对于从小就博览群书、勤奋好学的王拱辰来说,这么一个和父亲任职地隔太湖相望,和母亲封号同一地点的前朝掌故,是绝.对不会遗漏掉的。
王拱辰后来官宦生涯中对酒文化的认知,也许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宋史·王拱辰传》记载:“至和三年……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45岁的王拱辰作为外交使节在松花江上和契丹国王凿冰钓鱼、设帐饮酒,那情景画出来绝.对是一幅名垂酒史的佳作。
27岁的苏辙在担任大名府推官时,是北都留守王拱辰的下属。王拱辰为了表示对他的器重,不仅邀请苏辙参加自己的生日寿宴,还在宴请六同年时专门请他来陪酒。我们在《栾城集》中不仅能读到苏辙为王拱辰写的生日祝寿诗,还能欣赏到记述王拱辰酒会六同年的盛事场景:“欢来未觉岁华晚,醉后能令秋气春。”
王拱辰和司马光的交往中,酒更是不可或缺之宝津。许庆西先生收集整理的《司马光洛阳全诗》书中,司马光有20首与王拱辰的酬谢应答诗,游园泛舟登临赏景之外,直接写宴集饮酒的就有5首。司马光用诗句“淹留文酒乐”来形容二人的深情厚谊。
王拱辰的酒缘不仅在于他喜欢酒,欣赏酒,常喝酒,更在于他懂得酒,理解酒,会喝酒。他只会利用酒来增添节日的喜庆,而从不让酒成为惹是生非的祸根。这不但和他的政治抱负与气度胸怀有关,更是他的阅历见闻以及善于扬长避短的个人素质所致。
这里有两件事值得一书。
一是庆历四年(1044年)王拱辰任御史中丞时,恰逢待制刘元瑜弹劾苏舜钦。当时苏舜钦监进奏院,在祠神会上请馆阁同僚宴饮欢聚,有位叫王益柔的酒醉狂言“欹倒太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结果一块喝酒的十几个人因此而全部被治罪免职。
二是王拱辰曾和正旦使宋选一同在靴淀参加外交活动。宋选“与虏使失言杯酒间”,王拱辰因此连坐被降职。
王拱辰后来是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的,酒而不滥,饮而有节,一面充分发挥酒在人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一面又极力避免酒过伤情的负面影响。
直到晚年,王拱辰应退休宰相富弼、文彦博之邀参加洛阳耆英会时,还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饮酒习惯。当时共有十三位在洛阳有宅院的老者,他们效法唐代白居易在洛阳组织的九老会,相约宴集。王拱辰因公务繁忙身在北都,采用画像加衣冠的形式参与。司马光执笔订立的会约中,不仅提出“序齿不序官”以年长为尊的酒桌排序规则,还明确倡导“酒巡无算,深浅自酌,饮之必尽,主人不劝,客人不辞” 的饮酒风尚。王拱辰每次回洛,老者们轮流做东,皆遵循这一规定。一千多年来,既要尽兴,又不强求早已成为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价值。
王拱辰的酒缘在他身后还得到了进一步延续发展。他去世时刚满一岁的重外孙女李清照,后来不仅成就中国诗词文学的一座高峰,还是酒文化历史少见的女性饮者。
不论是“三杯两盏淡酒”的浅饮慢酌,还是“沉醉不知归路”的陶然留恋,李清照对酒的认知都已超越常人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假若王拱辰身后有知,该可以含笑酒泉的了。
于兆敏:男,通许县人,1955年出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